各区、市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市直各单位:
为大力实施蓝色品牌战略,加快我市品牌经济实现新一轮跨越式发展,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加快我国工业企业品牌建设的指导意见》(工信部联科〔2011〕347号)、《工业产品质量发展“十二五”规划》(工信部规〔2011〕520号)和《beat365亚洲体育在线_365beat网址_mobile365体育投注备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精神,提出以下意见:
一、重要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我市在全国率先提出并实施了“名牌带动、品牌兴市”战略,成功探索出一条品牌经济发展的特色之路,成为全国闻名的“品牌之都”。全市现拥有中国名牌68个、行政认定中国驰名商标52件;山东省名牌产品354个、山东省服务名牌68个、山东省着名商标303件;青岛名牌483个、beat365亚洲体育在线_365beat网址_mobile365体育投注备用着名商标265件,工业品牌经济总量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45%左右。品牌经济成为我市经济的重要特征之一,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品牌经济在经济社会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显,人们对产品品质的追求和对名牌的认知,为品牌经济发展提供了更大的空间。加快品牌经济发展,是促进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必然要求;是实施蓝色品牌战略,推动我市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路径;是落实我市“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的重要举措;也是提高我市企业竞争力、提升“青岛制造”国际形象和影响力的重要手段。但我市品牌经济还存在着品牌整体竞争力不够强,新品牌影响力不够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品牌不够多等问题。
当前,我市品牌经济发展迎来新的机遇。《关于加快我国工业企业品牌建设的指导意见》提出了加快自主品牌建设,培育世界知名品牌和拥有国际竞争力企业的目标任务。市第十一次党代会报告明确提出了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大力培育品牌企业和创新型中小企业的目标任务。各级、各部门要充分认识推动品牌经济实现新一轮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意义,结合我市工业转型升级行动方案,发挥基础优势,抓住机遇,加大对涉蓝产业、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品牌培育和支持力度,努力促进我市品牌经济实现新的跨越。
二、指导思想和战略目标
(一)指导思想。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蓝色经济、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战略部署,按照“世界眼光、国际标准、本土优势”的要求,在全国率先实施蓝色品牌战略,创建蓝色经济品牌;加强产品质量攻关和自主品牌建设,提升传统产业品牌,打造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品牌,引领品牌经济向高端高质方向发展。让“青岛名牌”走向世界,让“青岛制造”成为名优产品的重要标志,在国内继续保持我市品牌经济的领先优势。
(二)战略目标。实施“十、百、千”品牌培育工程。今后五年,全力培育出10家国际知名、国内领先的品牌企业,100家国内知名、行业领先品牌企业,建设1000家自主品牌梯队资源库,推动实施全员品牌培育战略和ABC梯队管理方法,企业创新能力和品牌培育能力显着增强,80%的大中型工业企业建立品牌培育体系;按照我市产业转型升级行动方案,培育打造名牌龙头企业和标志性产品,引导中小企业逐步向品牌产业链和品牌聚集区发展,重点打造“十类标志性品牌产品、十强优势品牌产业链和十大重点品牌聚集区”,以蓝色经济为特色的城市品牌形象更加突显,品牌经济结构更趋合理,涉蓝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品牌占新增知名品牌40%以上;2016年,市级以上名牌产品、着名商标总量达到2000个(件),工业品牌经济总量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50%,品牌经济成为我市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
三、主要任务
(一)培育一批涉蓝产业、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品牌。抓住西海岸经济新区、蓝色硅谷核心区建设机遇,着力打造蓝色经济品牌城市。以西海岸经济新区、蓝色硅谷核心区为重点区域,以科技进步和机制创新为动力,实施蓝色品牌创建行动,大力发展船舶修造及海洋工程制造、汽车、石化、核电装备等临港工业品牌,培育港口物流、港航服务、跨国采购、特色研发、信息中介等现代生产服务业品牌,重点培育一批在国内具有较高知名度的蓝色经济品牌企业和较强竞争力的涉蓝品牌产品,使之成为我市建设国内蓝色经济领军城市的有力支撑。
(二)实施“十大品牌工程”,着力打造十类标志性产品、十强优势品牌产业链和十大重点品牌聚集区(见附件)。以产业转型升级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契机,加强企业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强化龙头企业在品牌产业链中的带动作用,实施产业定向招商,引进产业链配套品牌企业和产品,加快品牌经济链式发展。实施“十大品牌工程”和开展“新标志性产品品牌”创建活动,树立有影响力的新标杆企业。抓住我市工业产业集聚区(基地)优化规划布局的时机,加快优势产业链完善和品牌经济集聚发展。加大力度扶持壮大先进装备制造业集聚区、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区、巩固提升优势传统产业集聚区企业产品品牌,实现集聚区高端品牌发展的新突破。发挥集聚区品牌企业、品牌产品集聚的优势,加强技术协作和配套,提高品牌企业整体竞争力。
(三)推进先进质量管理方法,加快提升品牌产品品质。按照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在工业企业深化推广先进质量管理方法的若干意见》(工信部联科〔2011〕337号)要求,引导企业结合实际,推广卓越绩效管理、六西格玛管理、精益管理等先进质量管理方法,探索出一种适合企业实际情况的先进管理模式,务求实效。大力开展QC小组等群众性质量管理活动,提高广大员工发现和解决质量问题的能力。按照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推进重点工业产品质量达标的实施意见》(工信部科〔2010〕65号)要求,鼓励企业参与制定和采用国际标准,推行工业产品质量达标活动,使青岛名牌标准成为优质产品的重要标识。以重点行业和重点产品为切入点切实提高品牌企业精品质量意识,制定重点工业产品质量达标备案管理试行办法,明确实施达标备案管理的重点工业产品目录。引导企业按照“寻标、对标、达标、夺标、创标”要求,瞄准同行业国际先进企业产品质量和技术水平,提出质量提升目标,开展产品质量攻关,从完善质量管理体系入手,强化精品质量控制管理,提高质量控制能力。认真落实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加强工业产品质量信誉建设的指导意见》(工信部联科〔2010〕112号),加快品牌企业质量诚信体系建设,培育质量信誉。
(四)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推进自主品牌建设。依托我市现有的品牌企业和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重点实验室等创新载体,集中优势力量,有计划、有重点地研究开发重大技术装备、高端产品所需的关键制造技术、精密加工工艺、工业自动化和信息化技术,集中突破一批核心技术,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际知名品牌。名牌企业每年的研究开发费支出要达到年销售收入的3%以上,要引入国内外先进的工业设计技术,对现有品牌产品进行创意设计,提升品牌产品的市场亲和力和美誉度,实现消费者需求与企业效益相统一。引导企业加强与国内外着名设计公司合作,加速提升工业设计水平。
(五)培育“专精特新”产品品牌,支持中小企业融入优势品牌产业链。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等产业,选择一批具有青岛特色,能填补国内空白的“专精特新”项目,积极采取措施,鼓励其做专、做精、做出特色、做大规模,培育出一批有实力的“专精特新”品牌企业和品牌产品。选择一批具有较好成长性的中小企业,向产业高端延伸,向高技术含量的产品发展,逐步完善形成品牌产业链条。抓好中小企业与龙头企业配套,融入优势品牌产业链和品牌园区,形成对七大重点产业和六个新兴产业的重要支撑。
(六)加快品牌培育体系建设,增强品牌企业社会责任感。按照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开展工业企业品牌培育试点工作的通知》(工信厅科函〔2011〕719号)要求,进一步完善品牌培育工作体系,在海尔、海信、青啤、即发、红领、青特等6家企业入选全国百家企业品牌培育试点的基础上,推广工业和信息化部《品牌培育管理体系实施指南》和《评价指南》,选择具有一定基础的企业和产品进行重点培育,争取我市更多企业入选为全国品牌培育体系试点企业。在品牌体系建设中倡导企业增强社会责任感,提升品牌内在价值。引导品牌企业在清洁生产、环境保护、资源综合利用、安全生产、产品质量安全、公益事业等方面履行责任,通过主动参与社会活动丰富企业品牌内涵,更好地体现企业品牌精神。
(七)加强品牌建设指导服务,改善品牌发展的外部环境。引导企业积极进行商标国际注册,提高自主品牌出口比重,提升“青岛制造”品牌形象。经济和信息化部门要改进青岛名牌评价标准(青岛标准),让名牌向涉蓝、高端和新兴产业延伸,让标准引领企业转型,促进产业升级。帮助企业制定品牌培育方案,增强企业在市场调研、产品定位、营销策划、传播宣传、公关服务等方面的能力和水平。质监部门要加快构建以国家质检中心为核心,以省、市质检中心为辅助,以区市级技术机构为补充的质监技术服务平台体系,提高质量检验检测服务能力。工商部门要持续开展打击假冒、保护名优活动,严厉打击假冒名牌产品的违法侵权行为,开展专项打假行动,维护品牌企业的合法权益,依法保护品牌资产。
四、保障措施
(一)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完善知名品牌奖励政策,设立我市品牌培育引导资金,用于实施品牌发展规划,实施十大品牌工程,建设公共服务平台,培育涉蓝产业、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新兴产业知名品牌。组织本土自主品牌集中参加展览展示及主流媒体的宣传推广等活动。同时,积极争取国家工业转型升级质量品牌建设专项资金的支持。集合各类资源向品牌企业聚集,推进土地、资本、劳动力、技术、信息等各种要素向重点品牌企业、品牌产业和品牌聚集区倾斜,支持符合条件的知名品牌产品和服务优先进入政府采购目录,对重点培育的标志性产品和领军企业,支持引导其优先进入资本市场,快速做大做强。
(二)编制品牌经济发展规划。为建立稳定的品牌培育机制,形成政府、企业和社会共同促进品牌发展的合力,保持我市品牌经济实现持续稳定健康发展,保持和提升青岛品牌领先优势,研究制定《品牌经济发展规划》,明确品牌经济面临的新的重大变化和历史机遇,规划今后10年我市品牌经济发展路径和布局,明确重点培育和发展的传统产业、支柱产业和新兴产业企业品牌,提出品牌重点聚集区、重点产业链和标志性产品及品牌领军企业。使青岛产品全面向技术高端、质量高端、服务高端、诚信高端延伸,通过“青岛标准”铸就“青岛制造”优良品质,创出品牌培育的青岛模式。
(三)建立专业品牌管理机构。借鉴国际先进品牌管理理念,成立专门的品牌管理中心,对我市品牌资源库实行专业管理,实施ABC管理法,对上千个品牌梯队企业按行业分为强、中、弱,每年从中培育选拔出强势品牌参与全国的竞争,使其快速发展成为新的龙头企业和标志性产品。对已有品牌进行重塑和拓展,鼓励优势企业采取收购、投资等多种形式参与老品牌振兴。开展品牌理论研究,推广品牌经济发展经验,扩大“青岛制造”品牌的影响。
(四)构筑品牌公共服务平台。搭建青岛品牌培育评价平台。建立有青岛特点的品牌评价体系,以产品质量、消费者满意度、市场占有率、市场竞争力、社会责任为主要内容开展“青岛标准”品牌评价,定期发布评价结果及消费者意见,逐步向国际标准品牌评价体系迈进,提升品牌培育和认定的权威性。搭建品牌培育培训平台。开展“品牌大课堂”培训活动,邀请全国企业品牌培育专家,对企业负责人和品牌管理者进行培训,学习先进品牌管理知识,提高品牌建设能力。搭建品牌服务中介平台。加快品牌经济中介组织的建设,规范开展行业品牌建设专业化服务,以政府品牌引导资金购买中介组织的服务成果,减轻名牌企业享受公共服务方面的支出负担。
(五)加强品牌宣传推广。举办“青岛名牌展示周”展示活动,以年度周期办会的方式展示提升青岛名优产品品牌形象,助推企业持续扩大市场销售。开通我市品牌经济发展的信息通道,建立完善“青岛品牌经济网”,编辑出版《青岛品牌》丛书,为品牌企业提供及时的品牌发展动态和信息服务。在中央媒体集中宣传推介“青岛制造”品牌及标志产品形象,集中宣传推介青岛知名品牌产品。支持青岛品牌“走出去”,鼓励企业收购国外品牌、营销网络和研发中心,扩大青岛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知名度,提升青岛产品品牌的国际影响力。
(六)加强品牌经济发展的通力合作。建立经济和信息化、质监、工商、商务等部门参加的品牌培育联席会议制度,形成全市品牌培育工作推进协调机制,及时交流沟通情况,经济和信息化、质监、工商、商务等部门共同做好品牌培育工作。经济和信息化部门负责做好全市品牌经济发展推进和青岛名牌认定工作;质监部门负责做好山东名牌产品的推荐工作;工商部门负责做好驰名商标、着名商标的推荐和认定工作;商务部门负责做好出口产品品牌的评选认定工作。各相关部门要形成品牌培育和争创工作合力,共同推动品牌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