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gend id="h4sia"></legend><samp id="h4sia"></samp>
<sup id="h4sia"></sup>
<mark id="h4sia"><del id="h4sia"></del></mark>

<p id="h4sia"><td id="h4sia"></td></p><track id="h4sia"></track>

<delect id="h4sia"></delect>
  • <input id="h4sia"><address id="h4sia"></address>

    <menuitem id="h4sia"></menuitem>

    1. <blockquote id="h4sia"><rt id="h4sia"></rt></blockquote>
      <wbr id="h4sia">
    2. <meter id="h4sia"></meter>

      <th id="h4sia"><center id="h4sia"><delect id="h4sia"></delect></center></th>
    3. <dl id="h4sia"></dl>
    4. <rp id="h4sia"><option id="h4sia"></option></rp>

        《山东省海上搜寻救助办法》
        字体大小: 打印
      1. 年度期数 2011年第10期
      2. 总期刊数 总第227期
      3. 成文日期 2011-06-21
      4. 编号 山东省人民政府令第234号
      5.   《山东省海上搜寻救助办法》已经2011年3月20日省政府第95次常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11年5月1日起施行。


          省长姜大明
          二○一一年三月二十一日

          
        山东省海上搜寻救助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及时、有效地开展海上搜寻救助,保障海上人命安全,保护海洋环境,根据国家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在本省沿海水域从事搜寻救助活动以及与搜寻救助活动相关的单位和个人,应当遵守本办法。
          第三条本办法所称海上搜寻救助,是指船舶、设施在海上发生火灾、爆炸、碰撞、搁浅、沉没,油类物质或者危险化学品泄漏,以及民用航空器在海上遇险,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人员伤亡、失踪或者海洋环境损害时,组织、协调开展应急处置、遇险人员救援和海域污染防治的行动。
          第四条海上遇险人员有获得无偿救助的权利。
          具有海上搜寻救助能力的单位和个人,对遇险人员有进行救助的义务。
          第五条海上搜寻救助工作应当遵循以人为本、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坚持政府领导、社会参与、统一指挥、分级管理、属地为主、快速高效的原则,实行预防与救助相结合、专业搜寻救助与社会搜寻救助相结合、自救与他救相结合。
          第六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海上搜寻救助事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建立健全海上搜寻救助体系和应急反应机制,提高海上搜寻救助能力。
          第七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海上搜寻救助的宣传教育,普及海上避险与求生知识,增强公众的海上风险防范意识,提高海上遇险人员的自救能力。
          新闻媒体应当无偿开展海上突发事件预防与应急、自救与互救知识的公益宣传。
          第八条对在海上搜寻救助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二章机构与职责
          第九条省人民政府设立的海上搜救中心由发展改革、公安、财政、交通运输、海事、海洋与渔业、卫生、气象、民政、电信、外事以及沿海设区的市人民政府、武警部队等成员单位组成,负责统一组织、协调和指挥全省的海上搜寻救助工作。
          沿海设区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设立的海上搜救中心,负责统一组织、协调和指挥管辖海域的海上搜寻救助工作。
          海上搜救中心各成员单位应当按照确定的海上搜寻救助职责,做好海上搜寻救助的有关工作。
          第十条海上搜救中心在本级人民政府的领导下开展海上搜寻救助工作,履行下列职责:
          (一)拟订海上搜寻救助应急预案;
          (二)对社会搜寻救助力量进行业务指导;
          (三)组织海上搜寻救助训练、演习和相关培训;
          (四)组织、协调、指挥海上搜寻救助行动;
          (五)对海上搜寻救助行动进行评估;
          (六)本级人民政府确定的其他职责。
          海上搜救中心的日常工作由海事部门负责。
          第十一条海上搜救应急预案主要包括下列内容:
          (一)海上搜救应急组织指挥体系和成员单位职责分工;
          (二)海上风险预警和预防机制;
          (三)海上突发事件分级和报告程序;
          (四)海上突发事件应急响应和处置措施;
          (五)海上搜寻救助后期处置;
          (六)海上搜寻救助应急保障等。
          海上搜救中心应当将拟订的海上搜救应急预案,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海上搜救中心根据工作实际,可以对海上搜救应急预案适时修订,并按原审批程序报经批准。
          第十二条海上搜救中心应当建立健全海上搜寻救助专家咨询制度,聘请海事、救捞、航空、消防、医疗卫生、海洋、气象、环保、石油化工、航运等行业的专家或者专业技术人员,为海上搜寻救助工作提供技术咨询。
          第三章预警与报告
          第十三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和海上搜救中心各成员单位应当建立健全海上突发事件的预报、预警、预防制度,积极做好预报、预警、预防工作。
          气象、海洋、地震、水利、国土资源等部门应当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及时收集、研究分析可能造成海上突发事件发生的信息,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发布专业预报、预警信息,并及时通报当地海上搜救中心。
          第十四条海上搜救中心应当对专业预报、预警信息进行综合评估,并按国家规定的标准确定海上风险预警等级,适时发布海上风险预警信息。
          发布海上风险预警信息,应当充分运用短信平台、新闻媒体、互联网、电子标牌等信息化手段和工具通知有关单位和个人。
          海上风险预警等级分为一级、二级、三级和四级,分别用红色、橙色、黄色和蓝色标示。一级为风险预警最高级别。
          第十五条海上搜救中心成员单位应当根据海上风险预警信息,做好预防和应急救援准备。
          从事海上活动的船舶、设施及有关单位、人员应当及时接收各类海上风险预报、预警信息,并根据不同预警级别,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
          第十六条船舶、设施、民用航空器及其人员在海上遇险时,应当迅速将遇险的时间、地点、人员数量、状况以及原因、救助要求等信息,向突发事件发生地海上搜救中心报告,并根据情况变化及时补充报告。
          任何单位和个人发现或者获悉船舶、设施、民用航空器及其人员在海上发生突发事件时,应当立即向海上搜救中心报告。
          第十七条海上搜救中心接到海上突发事件报告,应当了解下列情况:
          (一)突发事件发生的时间、位置、原因和已经采取的措施、救助请求及联系方式;
          (二)船舶、设施、民用航空器名称、国籍及载货情况;
          (三)船舶、设施、民用航空器的所有人或者经营人的名称及联系方式;
          (四)遇险人数及伤亡情况;
          (五)突发事件发生海域的风力、风向、流向、流速、浪高、潮汐、水温等气象、海况、水情信息;
          (六)污染物泄漏、海域污染情况;
          (七)其他相关情况。
          第十八条任何单位和个人报告海上突发事件时,应当及时、客观、真实,不得迟报、谎报、瞒报或者故意夸大;发现误报警的,应当立即向海上搜救中心报告,并主动采取措施消除影响。
          第四章应急处置与救援
          第十九条海上搜救中心接到海上突发事件报告后,应当立即对相关信息进行核实,确定突发事件等级,并按规定程序报告本级人民政府和上一级海上搜救中心;必要时,可以越级上报。
          海上突发事件按照危害程度、影响范围和事态发展趋势等因素,分为特别重大、重大、较大、一般四个等级。
          第二十条海上搜救中心应当根据确定的突发事件等级,启动相应的应急预案,采取应急处置措施,并根据突发事件的危害程度、影响范围和事态发展趋势以及气象、海况等因素制定并实施具体搜寻救助方案;必要时,应当邀请专家、专业技术人员参与,实施科学救助。
          第二十一条外省籍船舶、设施、民用航空器及其人员在本省海域发生突发事件的,负责搜寻救助的海上搜救中心应当根据实际需要通报其所属地海上搜救中心或者人民政府。
          海上搜救中心获悉本省籍船舶、设施、民用航空器及其人员在省外海域发生突发事件的,应当跟踪搜寻救助情况。
          第二十二条船舶、设施、民用航空器及其人员在海上发生突发事件,应当采取有效措施积极进行自救。
          发生突发事件的船舶、设施、民用航空器的所有人和经营人,应当积极配合并主动参加海上搜寻救助行动。
          第二十三条船舶、设施、民用航空器及其人员在海上获悉遇险求救信息时,应当及时与求救者联系并转发遇险求救信息。
          突发事件发生海域附近的船舶、设施获悉遇险求救信息时,在不严重危及自身安全的情况下,应当立即赶赴现场,及时开展搜寻救助。
          第二十四条海上搜寻救助行动需要动用海上搜寻救助力量的,海上搜救中心应当按照应急预案规定的权限和程序,及时下达搜寻救助指令。
          接到海上搜救中心指令的单位和个人应当立即执行,并服从海上搜救中心的统一协调和指挥。因特殊原因不能立即执行指令的,应当及时向下达指令的海上搜救中心报告。
          参加搜寻救助活动的船舶、民用航空器,应当将通信方式、通信频率以及出发和抵达现场的时间等信息及时报告海上搜救中心。
          第二十五条海上搜寻救助现场指挥由海上搜救中心指定。现场指挥未指定前,由先期抵达突发事件现场的船舶承担;公务执法船、专业救助船到达现场后,由其担任或者接任现场指挥。
          负责现场指挥的船舶应当按照海上搜救中心的指令承担现场组织、协调和指挥工作,并及时报告现场情况和搜救结果。
          第二十六条参加搜寻救助的船舶、设施、民用航空器应当服从现场指挥的协调和指挥。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妨碍现场指挥对海上搜寻救助的协调和指挥。
          第二十七条发生突发事件的船舶、设施、民用航空器及其人员应当配合海上搜寻救助行动。
          遇险人员拒绝接受救助,且搜寻救助现场出现严重危及遇险人员或者救助人员安全情况时,海上搜救中心可以决定强制实施救助。
          第二十八条因气象、海况等客观条件的限制,致使海上搜寻救助无法继续进行的,海上搜救中心可以决定中止搜寻救助行动;情况重大的,应当报请本级人民政府决定。中止原因消除后,应当立即恢复搜寻救助行动。
          第二十九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海上搜救中心可以报请本级人民政府决定终止海上搜寻救助行动:
          (一)所有可能存在遇险人员的区域均已搜寻;
          (二)遇险人员在当时的气温、水温、风浪等自然条件下得以生存的可能性已完全不存在;
          (三)海上突发事件的危害已彻底消除或者已被控制,不再有复发或者扩展的可能;
          (四)海上搜寻救助行动已获得成功。
          第三十条决定海上搜寻救助行动中止或者终止的,海上搜救中心应当及时向参加海上搜寻救助活动的单位和个人通报。
          未经海上搜救中心同意,参加搜寻救助的船舶、设施、民用航空器以及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退出海上搜寻救助行动。
          第三十一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当按照确定的职责分工,做好获救人员的救治、安置以及遇难人员善后处置工作。
          第三十二条海上搜寻救助信息由海上搜救中心负责向社会发布,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发布海上搜寻救助信息或者编造、传播有关海上搜寻救助的虚假信息。
          发布海上搜寻救助信息,应当及时、准确、客观、全面。
          第五章救援保障
          第三十三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采取下列措施,加强本行政区域内的海上搜寻救助能力建设:
          (一)指定具有海上搜寻救助能力的单位及其装备,作为本行政区域内的搜寻救助力量;
          (二)鼓励和扶持有关单位建立各种形式的海上搜寻救助队伍;
          (三)建立海上搜寻救助专家和专业技术人员信息库;
          (四)建立和完善海上搜寻救助保障机制。
          第三十四条海上搜救中心办公室应当设置专职搜寻救助协调人员,配备搜寻救助指挥必需的设施和设备,公开海上遇险求救专用电话,并保持24小时值班。
          海上搜救中心成员单位应当健全应对海上突发事件值班制度,并保持应急通讯渠道畅通。
          第三十五条从事专业搜寻救助和被确定为搜寻救助力量的单位,应当建立健全应急值班和通信联络制度,配备海上搜寻救助设施、设备,并为海上搜寻救助人员配备必要的安全防护装备和器材。
          用于专业搜寻救助的船舶和航空器,不得从事与海上搜寻救助和抢险救灾无关的活动。
          第三十六条海上搜救中心应当定期组织开展应对不同海上突发事件的搜寻救助演习或者演练。
          被确定为海上搜寻救助力量的单位的专业技术人员参加海上搜寻救助活动,以及进行海上搜寻救助演习、演练和业务培训期间,其在本单位的工资待遇和福利不变。
          第三十七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按照国家和省的规定,安排海上搜寻救助应急保障资金和海上搜寻救助奖励、演习、培训等专项资金,纳入本级财政预算,并依法接受审计与监督。
          第三十八条鼓励单位和个人按规定渠道向海上搜寻救助事业进行捐赠。社会捐赠的财物应当专门用于海上搜寻救助事业。
          鼓励社会力量组织建立海上搜寻救助志愿者队伍。鼓励具备海上搜寻救助能力的单位和个人参与海上搜寻救助行动。
          第三十九条参加海上搜寻救助行动的人员受伤、致残、殉职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有关单位按照有关规定给予抚恤优待;符合烈士条件的,由省人民政府依法评定为烈士。
          第四十条开展海上搜寻救助行动,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可以征用单位和个人的财产。被征用的财产在使用完毕后,应当及时返还;被征用的财产毁损或者灭失的,应当依法给予补偿。
          第六章法律责任
          第四十一条违反本办法第十八条规定,误报或者夸大海上险情未及时消除影响的,由此发生的海上搜寻救助费用由当事人承担。
          谎报海上险情造成经济损失的,除承担由此造成的海上搜寻救助费用外,属于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由公安机关依法予以处罚。
          第四十二条承担海上搜救职责的单位违反本办法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海上搜救中心予以通报,并建议其上级主管部门依照有关规定追究行政责任;对违反海事管理法律、法规的,由海事部门依法给予行政处罚:
          (一)接到海上搜寻救助指令后,无正当理由不参加或者未及时参加海上搜寻救助的;
          (二)在海上搜寻救助行动中不服从海上搜救中心或者现场指挥的组织、协调、指挥的;
          (三)未经海上搜救中心同意,擅自退出搜寻救助行动的;
          (四)未建立健全应急值班及通信联络制度的;
          (五)使用专业搜寻救助的船舶和航空器从事与海上搜寻救助和抢险救灾无关的活动的。
          第四十三条违反本办法第三十二条规定,擅自向社会发布或者散布海上搜寻救助信息造成不良影响的,由海上搜救中心责令其消除影响;属于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由公安机关依法予以处罚。
          第四十四条海上搜救中心工作人员在海上搜寻救助工作中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的,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主管机关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七章附则
          第四十五条遇险财产的救助,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执行。
          第四十六条本办法自2011年5月1日起施行。1994年7月11日山东省人民政府、济南军区发布的《山东省海上搜寻救助工作规定》同时废止。

        如果您对该文件有疑问,可以通过 网上咨询 方式咨询相关单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