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gend id="h4sia"></legend><samp id="h4sia"></samp>
<sup id="h4sia"></sup>
<mark id="h4sia"><del id="h4sia"></del></mark>

<p id="h4sia"><td id="h4sia"></td></p><track id="h4sia"></track>

<delect id="h4sia"></delect>
  • <input id="h4sia"><address id="h4sia"></address>

    <menuitem id="h4sia"></menuitem>

    1. <blockquote id="h4sia"><rt id="h4sia"></rt></blockquote>
      <wbr id="h4sia">
    2. <meter id="h4sia"></meter>

      <th id="h4sia"><center id="h4sia"><delect id="h4sia"></delect></center></th>
    3. <dl id="h4sia"></dl>
    4. <rp id="h4sia"><option id="h4sia"></option></rp>

        关于印发《2006年工业经济运行指导意见》的通知
        字体大小: 打印
      1. 年度期数 2006年第3期
      2. 总期刊数 总第110期
      3. 成文日期 2006-03-16
      4. 编号 青政办字〔2006〕6号
      5. 各区、市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市直各单位:

          市经贸委《2006年工业经济运行指导意见》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各自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2006年工业经济运行指导意见
        市经贸委
        (二○○六年一月十日)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动员全市力量准确把握机遇,应对挑战,促进全市工业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现就2006年工业经济运行工作提出以下意见。

          一、2006年工业经济面临的形势

          2006年,国内外宏观经济环境总体看好,消费、投资、出口三大需求持续增长,我市工业可望实现较高水平发展。一是世界经济仍将保持适度增长,为出口增长提供了较强的支撑。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2006年世界经济和全球贸易将分别增长43%和76%,欧、美、日三大经济体稳定发展,国际贸易规模进一步扩大,将为工业出口增长提供较强的支撑作用。同时,我市具有较好的对外开放基础条件,将继续在承接国际产业转移中受益。二是我国经济仍处于较快增长期,为全市工业持续健康发展拓展了空间。目前,我国经济正朝着宏观调控预期的方向发展,内需动力依然强劲,投资、消费结构趋向理性,全年预计社会消费增长12%,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国内生产总值增长9%左右。城市化、工业化和市场化进程的继续推进和民间投资的日趋活跃,成为促进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动力。良好的宏观环境为我市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也有利于进一步完善可持续发展的经济体系,提升产业能级。三是重点要素供应紧张形势缓解,工业生产环境趋于宽松。电煤库存正常,电力供求缺口缩小。预计2006年,全市电煤需求约增长12%,工业用电量增长20%,新增发电能力90万千瓦、输电能力100万千瓦,电力供需基本平衡。交通运输将保持稳定增长态势。四是重点行业继续保持平稳发展态势,为全市工业的良性发展提供了保障。家电企业将继续保持平稳发展趋势。汽车制造业开始进入调整期,市场价格竞争依然激烈。纺织业由于中欧、中美达成纺织品协议,将促进纺织企业扩大出口。石化企业向深加工方向发展,7万吨聚丙烯、120万吨芳烃等大项目相继竣工投产,将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机械行业将重点发展汽车、船舶、港口机械等相关配套产品,加快向关联性、互补性方向转变。五是我市工业优势条件突出,持续快速发展的基础比较稳固。2005年,全市生产总值、工业增加值在国内副省级城市中均名列第4位,增幅列前2位,固定资产投资绝对额和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幅也位居前列。重工业占工业总量近50%,发展势头强劲,民营经济、市郊工业快速增长。市政府确定的105个重点工业项目累计完成投资280亿元,有81个项目开工建设,32个项目竣工投产,年增利税20亿元。据初步统计,2006年全市竣工投产、年新增产值亿元以上的项目将达到53个,年可新增销售收入286亿元,工业增加值69亿元,拉动全市工业生产增长61个百分点,并将有力地推动全市工业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在具备有利环境的同时,2006年全市工业经济也面临一些不利因素:一是工业出口存在诸多不确定性。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将对进出口产生一定影响。由于我市企业外向依存度较高,产品出口缺少品牌优势,在一定程度上会受到非关税贸易壁垒的制约。欧盟颁布的有关电子电气设备的RoHS指令将于2006年7月开始实施,对我市机电产品出口将产生较大影响。部分对配额依赖较重、出口地区过于集中的纺织企业可能出现外销订单减少、生产任务不足的局面。此外,禽类加工产品出口将继续受到“禽流感”的影响。二是部分生产要素供应仍然偏紧。原油价格仍将在高位波动,将对成品油供应产生不利影响。国内棉花市场供需缺口依然存在,棉花价格有望反弹。国家实施稳健的财政货币政策,紧缩“银根”,将使资源价格上涨、运输费用增加,导致企业资金紧张。由于新机组投产,2006年我市电煤需求将增加160万吨,受资源和铁路运力制约,电煤供应面临较大压力。三是多数产品市场竞争更趋激烈。据商务部调查,2005年我国商品市场部分行业库存明显增加,主要消费品中,供求平衡的占267%,供过于求的占733%。冶金、建材、化工、纺织等行业供大于求的矛盾突出,市场竞争更加激烈。企业重要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指数上涨幅度高于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企业增支减利因素较多,提高经济运行效益的难度加大。

          综上分析,2006年,我市工业发展的机遇和挑战并存,形势总体有利,应积极采取措施,趋利避害,确保工业经济在结构调整优化和增长方式转变中继续保持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

          二、2006年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

          2006年工业经济运行工作的指导思想是:认真贯彻十六届五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提高工业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以强化生产要素保障和应急机制建立为着力点加强科学调控,以强化大企业带动和专业化协作配套为着力点推动产业集群高效发展,以强化发展活力增强后劲为着力点培育壮大市郊工业,以强化自主创新和品牌带动为着力点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全方位开拓国内外市场,全面加强监测预测和综合协调,努力实现工业经济更快更好和协调发展。在具体工作中,要注意把握好以下几个关系:

          一是把握好扩大增量与优化存量的关系。以国家产业政策为导向,着眼于行业领先水平,高起点、高水平地抓好新建项目、新建企业建设,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同时,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动工业结构的整体优化。二是把握好加快速度和提高效益的关系。坚持发展速度、质量、效益相统一,在发挥后发优势,谋求跨越发展,迅速膨胀经济规模的同时,积极开展自主创新,发展核心技术,实现产业的高端化发展,综合运用各种经济手段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实现集约化经营,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三是把握好当前发展与长远发展的关系。按照“产业链—产业群—产业基地”、“品牌产品—品牌企业—品牌产业”的发展思路,把大企业的实力优势和中小企业的活力优势有效地结合起来,形成专业化协作配套、构筑完备的产业链,发掘品牌资源,形成品牌集聚,加快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大工业体系。

          2006年工业经济运行工作的目标是: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增长17%,力争增长20%;实现销售收入增长17%;实现利税增长12%;产销率达到98%;产成品和应收账款两项资金占用增幅低于销售收入增幅;培育中国名牌产品5个,新增青岛名牌产品20个,品牌企业经济总量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到50%以上;争取10家企业技术中心通过市级以上认定;确保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电力的需求。

          三、2006年重点工作

          (一)科学调控,保障工业经济健康平稳运行

          2006年,全市工业运行调控要坚持快速反应、迅捷行动、务求实效,努力为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为工业经济的平稳快速健康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1改善经济运行调控方式,提高调控能力。一是突出重点,适时调控。将销售收入名列全市前20名的企业和六大产业集群作为重点调控对象,定期巡访了解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对当月主要经济指标下降的企业,要实行重点监控,对连续两个月下降的企业,要研究制定扶持措施,确保重点企业、行业平稳发展。二是加强目标引导,掌控运行进度。逐季度提出全市工业经济运行调控目标,并进行分解落实。坚持“十大企业”和崂山区、城阳区、黄岛区、即墨市、胶南市、胶州市、平度市、莱西市工业运行分析会制度,分析形势,把握动态,实行目标跟踪。三是加强应急体系建设,保障经济和社会稳定。完善以防汛为重点的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体系建设,密切关注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整变化对我市工业的影响,编制成品油等大宗原材物料供应应急预案,保证经贸系统及时有效地应对突发公共事件,力争将企业和社会的损失降至最低限度。

          2加强大企业梯队建设,增强工业经济发展后劲。探讨建立政企银联席会议制度,争取商业银行对50户大企业提供金融政策支持,并在名牌评选、全国质量管理奖推荐、优秀企业家评选、专家咨询诊断等方面给予优先安排。集中力量扶持壮大一批优势企业,搞好协调服务,帮助企业解决生产经营中的热点难点问题,促进企业发展壮大。力争到2007年底,全市年销售收入过100亿元、50亿元和10亿元的企业分别达到10户、10户、60户,大企业梯次发展格局基本形成。

          3积极培育新增能力,打造新的经济支撑点。跟踪监控2006年beat365亚洲体育在线_365beat网址_mobile365体育投注备用重点工业项目和新增产值3000万元以上项目的建设进度,重点调控32个投资过亿元已竣工项目的投达产情况,努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争取新增产值180亿元。积极跟踪国内外大企业来青投资项目的运行状况,为其加快发展提供优质服务。

          4加快重点项目建设,推动产业集群实现高水平快速发展。六大产业集群规模占全市工业的近50%,具有较强的集聚效应和规模优势。2006年,要围绕全面加快船舶、石化、汽车等重点项目建设,完善“十一五”集群产业规划,加强产业配套,推进产业集群快速发展。要以海尔、海信等企业为龙头,以100个配套产品链为导向,积极推进家电电子产业集群化发展,年底确保新落户家电电子工业园的项目达到20个。

          (二)加大直通车服务工作力度,为大企业健康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以优化发展环境和服务大企业为目标,不断整合资源,创新流程,简化程序,加大协调力度,建立和完善直通车服务长效机制,促进大企业持续健康发展。

          1完善服务制度和保障体系,实现建立长效机制工作新突破。充分发掘有关职能部门的服务资源,不断梳理总结服务经验,进一步深化、细化现有工作办法和工作流程,力争在更高层次上为大企业提供优质高效服务。加强协调引导,进一步完善区(市)直通车服务网络,形成市直部门、直通车服务办公室、区(市)政府三位一体的直通车服务保障体系和工作机制。

          2延伸服务领域和功能,实现服务效力新突破。围绕六大产业集群建设,逐步将为大企业服务延伸到为产业集群发展提供全方位服务;围绕招商引资工作,为企业提供个性化、全程式服务;围绕加强财源建设,将纳税大户作为直通车服务的重要对象。依托青岛政务网和金宏网,建成外网受理、内网办理、一个窗口面向企业的高效服务平台,最大限度地降低企业非生产用时间。

          3加大执行和培训工作力度,实现完全无障碍直通新突破。严格服务规范,进一步明确专办窗口、专办人员、专办程序和时限,加强对企业需求和部门服务的动态跟踪及信息反馈。聘请专家就直通车服务流程、相关法律、法规、政策等内容对部门和企业人员进行系统培训,提高其利用直通车方式协调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同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的联合,深化理论研究,推动直通车服务向更高层次发展,打造直通车服务“政务名牌”。

          (三)加强经济运行监测预测和调研分析,科学准确地把握经济运行态势

          拓宽经济运行监测广度,增加分析深度,做好经济运行预警预测,有效指导企业发展。

          1进一步加强监测分析,增强工作的主动性和针对性。加强综合统计、行业统计,对全市主要经济指标排名在前100位的企业、销售收入5亿元以上的企业、9大主要行业、六大产业集群以及各区市工业的运行情况进行月度监测,建立完善大中型企业直报系统,加强与横向部门、重点城市的信息沟通,建立多层次、宽范围、快速反应的经济运行监测网络。

          2深入调查研究,搞好工业经济运行深度分析。利用“直通车”渠道,加强对原材料供应、金融、物价、国际贸易壁垒等因素影响企业发展情况的专题调研,及时了解和把握大企业发展情况。密切跟踪国际供求形势变化,及时掌握政策和市场动态,科学判断经济走势,并以此为基础,做好月度生产、效益以及与其他副省级城市的对比分析,对影响工业经济发展的深层次原因进行剖析,提出科学的对策措施,供领导参考。借助新闻媒体、网络等形式,定期发布工业经济运行信息,为企业发展提供导向性意见。全面总结“十五”工业发展经验,为做好“十一五”工作提供借鉴。

          3积极开展预测预警,提高经济运行工作的前瞻性。加强对经济运行中倾向性、苗头性问题的研究,逐步由事后分析转向超前预测,继续与有关院校的专家合作,进一步完善预测体系,建立预警机制,增强工作的主动性和前瞻性。

          (四)大力发展技术创新和品牌经济,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积极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自主知名品牌,促进经济增长方式向集约型转变,引导产业向高端化发展,提高产业竞争力。

          1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努力构建企业技术中心、行业技术中心等创新平台,为企业的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撑,争取10家企业技术中心通过市级以上认定。坚持企业原始性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技术的吸收与创新,加强产学研联合,支持海尔、海信等企业加快芯片、集成电路等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关键元器件的研发;支持青岛软控、美光机械等企业掌握行业共性和关键技术,加快集成创新和二次创新。年内,力争我市企业新拥有重大产业技术2-3项。推进一汽、中船重工、美国朗讯、卡特彼勒在青研发中心项目的建设进度,争取更多的研发机构落户我市,构筑家电电子、装备制造研发领域的集聚优势。

          2加快科研成果产业化。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重点突破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和生物工程等关键领域。会同市财政等有关部门组织实施重点新产品扶持计划,充分发挥政府的扶持导向作用,围绕“五个重点”和产业集群建设需要,积极促进技术含量高、市场竞争力强、财税贡献大的新产品发展,进一步优化产业和产品结构。

          3加强品牌培育。编制培育工业知名品牌指导目录和工作指南,采取举办培训班、座谈会,组织专家现场咨询等方式,指导和帮助企业制定品牌培育方案,细化培育措施,提高品牌培育工作的规范化、系统化水平。选择培育2-3个中国名牌争创世界品牌,对在国内行业排序前20名的产品,对照国家级名牌标准进行重点培育,继续做好青岛名牌认定工作,年内新增青岛名牌20个。建立保护品牌联动机制,净化市场环境,组织名牌企业、名牌产品参加山东省名牌产品万里行南线活动,宣传我市名牌企业和名牌产品。

          4推动品牌集群发展。鼓励知名品牌企业,以品牌资产为纽带进行企业或行业重组,吸引进行专业化生产的中小企业为其配套。鼓励民营、三资企业参与老品牌振兴工作,采取“一品一策”盘活历史知名品牌。鼓励青岛名牌产品争创出口名牌,提高青岛和青岛名牌产品的国际影响力。力争工业品牌的经济总量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达到50%以上,品牌经济结构更趋合理,品牌经济成为青岛的主体经济特征。

          (五)积极构筑电力保障长效机制,确保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以确保电网安全运行和满足经济增长对电力的需求为目标,以保障居民生活用电和重要用户用电不受影响等“五个保障”为原则,加大煤电协调力度,推进电源、电网建设,提高电力保障水平。

          1科学分析电煤供求,协调做好电煤供应工作。高度重视电煤供应保障工作,重点研究煤炭价格上涨对发电和供热企业效益的影响,为市政府制订相关政策提供参考。督促山东黄岛发电厂、华电青岛发电公司两大主力电厂主动与煤矿、煤炭经销企业协商落实所需资源,充分发挥我市与山西煤炭企业合作成立的晋能达公司的作用,力争在现有基础上增加50万吨电煤资源。同时,重点安排好运输计划,努力提高电煤合同兑现率。

          2加快电源电网建设,提高电力供应能力。积极推进青岛发电厂4号机组建设,确保在2006年第四季度投产。推进胶南宝山第二座500千伏变电站项目建设工作,力争2006年6月份送电。积极协调山东黄岛发电厂5号机组项目核准事宜。通过电源、电网等重点项目建设,不断提高我市的发电输电能力。

          3加强电力需求侧管理,提高用电效率。制定科学、合理、有序、操作性强的错峰避峰有序用电方案,加大峰谷电价政策落实力度,充分利用价格杠杆调整电力需求,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用电需要。严格节约用电,实施节电改造,鼓励采用先进的节电技术和设备,提高终端用户电能利用效率。

          (六)加强企业管理,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

          以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加大市场开拓力度,加强企业管理,向市场和管理要效益,努力实现生产效益同步快速增长。

          1全方位开拓国内外市场。企业要积极学习借鉴国内外大企业开拓市场的成功经验,认真组织多种形式的市场开拓活动。加强市场调研,研发、生产适销产品,压缩过剩生产能力,调整优化产品结构。配合搞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积极拓展农村市场。大力开拓国际市场,实施“请进来、走出去”战略,广泛开展国际合作和经营,拓宽发展空间。

          2节约降耗,挖潜增效。企业要密切关注重要生产资料的价格走势,及时进行分析预测,主动采取有效应对措施。要引导企业加强成本核算,整合内部资源,实行流程再造,有针对性地开展节能降耗、节约挖潜活动,努力降低生产成本,实现增收节支。

          3大力压缩两项资金占用。从供求变化、产品结构、统计规范等方面,对两项资金占用变动情况进行深入调研,及时把握两项资金占用增长趋势。对重点行业和企业,从结构调整、落实财务政策等方面进行帮促,指导企业搞好产销衔接,形成科学的物流、产品流和资金流,努力压缩不合理的资金占用,降低经营风险,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

        如果您对该文件有疑问,可以通过 网上咨询 方式咨询相关单位 。